钢丸实用后表面粗糙度的原因
钢丸实用后表面粗糙度的原因有哪些,作为钢丸厂家,让小编带大家共同了解一下。
一、钢丸冲击的直接物理作用
1.塑性变形:表面“压痕”的累积
机制:钢丸以高速撞击工件表面时,局部接触区域产生高压(可达数GPa),使工件表面金属发生塑性流动,形成微小的凹陷(即“压痕”)。
影响:
压痕深度与钢丸直径成正比(大粒径钢丸压痕更深);
压痕边缘会因金属流动形成微小凸起,叠加后导致表面粗糙度增加。
案例:用1.0mm钢丸喷砂低碳钢板,表面粗糙度Ra可达6.3-12.5μm;若改用0.3mm钢丸,Ra可降至1.6-3.2μm。
2.切削划痕:钢丸棱角或碎屑的“微铣削”
机制:
棱角钢丸:不规则形状的钢丸(如切丸)在撞击时,棱角会像微型da具一样切削工件表面,留下线性划痕;
破碎钢丸:使用中的钢丸会因疲劳断裂产生尖锐碎片,这些碎片在喷射过程中会刮擦工件表面。
影响:
切削划痕的深度和宽度取决于钢丸硬度与工件硬度的比值(硬度差越大,划痕越深);
划痕方向性与喷射角度相关(垂直喷射时划痕较短,斜射时划痕较长)。
案例:用高硬度钢丸(HRC60)喷砂铝合金时,表面会出现明显的条状划痕,粗糙度Ra比用陶瓷丸(硬度HRC80但形状圆润)高30%-50%。
3.微观凸起剥离:污染物与基材的“连锁去除”
机制:
钢丸撞击时,首先去除工件表面的氧化皮、涂层等污染物,但污染物与基材之间可能存在粘附层;
当钢丸能量足够大时,会连带剥离部分基材金属,形成不规则的凹坑,导致表面粗糙度突变。
影响:
污染物厚度越大,剥离的基材越多,粗糙度增加越显著;
若钢丸能量不足,污染物残留会形成“局部高点”,反而降低表面均匀性。
案例:喷砂去除1mm厚锈蚀层时,工件表面粗糙度Ra可能比去除0.1mm锈蚀层时高2-3倍。